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如何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

如何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

2016-04-26 08:24:03 来源:www.45fan.com 【

如何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章
 
发表日期:2006-03-13作者: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出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章本页面已被访问:1327次
 
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正确认识自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每天早晨,我对自己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天的自我都是新的,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前进的动力,而是摆脱昨天阴影的力量,你不能轻装是因为你习惯向后看,请转过身吧,走过去前面是个天,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真好!”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进入大学的学生,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有什么目标?”“我为什么上大学?”等形而上的问题。当我们再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请你向别人描述你自己时,你首先想到的特征是什么?是你的性格特征如外向、内向还是外表特征如高、矮、胖、瘦?还是社会类别如男女等?事实上,你可能更倾向于用概括性的语言对自己做一个总体评价。如“我是一个追求优秀的大学生”,“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但有些懒惰自制力弱的人”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真实体现。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 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早在古希腊时期,哲人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人生,开始将目光从神的光彩投身人类自身。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真正研究始于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扼杀、对个性自我的否定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并喊出了“我是凡人,我有凡人的要求”的人性解放之声。此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对自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笛卡尔之后,有关自我的研究开始得到空前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自我的发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用冰山比喻。意识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尖峰,而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如身体、品质、能力、愿望、家庭等,自我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层次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自我是一面镜子,它从别人那里反映自己的行为,自我是经历无数次他人评价而形成的社会产物。而米德(G.H.Mead)则认为: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人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自我社会的一面;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自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如果再进一步简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1、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与合目标性。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行为既受诸多社会因素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自我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每个人的现实行为,并不单是由其所在的情境决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对自我的认知、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自我意识积极的学生,其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学习成绩也明显优于那些自我意识消极的学生;当学生认为自己声名不佳时,他们会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可以说,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保证个体如何行为及以何种方式行为的重要前提。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每个人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解释经验的方式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该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对于比较好的成绩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到十分满足;而对于同样的成绩,一个自认为能力优秀、应当获得出众成绩的学生,会解释为是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并体会到极大的挫折。事实证明,当个人的既有自我意识消极时,每一种经验都会与消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在一起;而如果自我概念是积极的,每一种经验都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
 
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自我意识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意识的性质。研究发现,差生的成绩落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他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了角色偏离的结果。成绩长期落后对于普通学生是不正常的,但对于差生,由于他们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了偏离,并在偏离的状况下形成了一个新的自相一致的系统,因而在系统内部一切都不得并没有不正常。换言之,落后的学习成绩正是差生自己“期待”的结果。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从知、情、意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自我本身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我们的分类见表2-1:
 
表2-1 自我意识的分类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
 
生理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 英竣漂亮、有吸引力、迷人、自我悦纳。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 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 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从表中可见,从知、情、意来看,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知、情、意的自我意识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认知层面上还包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理想自我一般都比较完美高于现实自我,在实际中就会出现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意表现出自卑甚至自弃。一名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有抱负、有成就、成功、非凡的人,在大学要为我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我的理想自我是一个优秀大学生,可在现实中,我却发现自己意志薄弱、缺乏奋斗精神而且比较懒散,约束不好自己。当我第一次为上网逃课时,我对自己说:仅这一次,但每次的决心都在网络巨大的诱惑面前败下阵来。我越来越觉得现实自我距离理想自我越来遥远,甚至有时都不敢正视自己。”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以真实自我为轴心上下摆动,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便显示出自负的一面;而当遇到挫折时,学生便表示出自卑的否定性评价,这都是大学生自我认知中客观存在的。
 
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复杂、毕生的,人的自我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认识你自己”也将是一个终生课题。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而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知,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我是否满意”等方面。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包括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对自我体验的重视与强化不够。事实上,自我体验对成长着的个体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时,同样的事件,他人的体验与自身的体验截然不同。很多从体验中获得的自我远远高于从理性获得的体验。这是一个学生在盲行体验后写的体会:“我是一个失去母亲的人,从母亲离开我的那一刻,我总是想命运对我不公平,假如慈爱我的母亲还在,我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我会活得更加快乐,可命运就像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将如此美丽而智慧的母亲赐与我,却又及其容易地夺走了她。老师的心理互动课上,让我们体验盲行,那一刻,我首先感到的是恐惧,顷刻,我生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里,我忽然失去了最初的安全感与自由感,我心里害怕极了,我担心牵我的手突然放开,我担心不知如何找到回来的路,最初的恐惧使我对牵我的手有了心理上的依赖,在他的牵引下,我一步步地向前,当光明再一次展示在我面前时。我顿悟:我拥有很多,失去母亲固然是生活中的不幸,但我是幸运的,因为还有很多爱我的人,我拥有明亮的眼睛,能够直接看到这个美妙的世界。”这种自我体验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份体验都是独特的。在此,我也希望大学生用心体会自我的成长,体会你成长中的每一次阵痛,每一次受伤,每一份微笑,这些都将构成你们灿烂人生中美丽的风景线。”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强自律,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自我控制是自我中最高阶段,其核心是“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选择如何做?”我们经常讲的“自制力”其实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控制与大脑额叶的发展紧密相关,当我们生理正常时,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决定了自我控制,大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选择认识角度,转变认知观念,调整自我认知评价体系,感受积极自我。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大学生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早晨起床,应当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对懒惰者而言,也是需要意志的,特别是寒冷冬天的早晨,想想被窝里的温暖,再面对起床的痛苦,都要进行思想斗争,而当意志成为一种习惯时,自我控制便转变为“自动化”。成功的人都有较高的自我控制。但并非所有的自我控制都是积极的,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自我控制能力强,而在实际中却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能够达到,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与否定。
 
(二)生理、心理、社会的自我意识
 
从自我意识的活动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如身高、体重、容貌)的认识和体验,它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它使一个人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依托于自己的躯体内的。生理自我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只能接受它不能改变,随着自我意识的成长,我们逐渐对生理自我有一个明晰的看法与正确的认识,但由于青年时期的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对生理自我产生较高的心理关注,女生关注自己是不是漂亮、迷人有吸引力,胖瘦高矮甚至脸上的雀斑;男生关注自己的体形与身体高度甚至生理器官、声音的吸引力等,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乃至青年初期,生理自我处于高度关注时期。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的认识和体验。心理自我也伴随着成长着,我们的情感、智力、能力、兴趣、情绪等都与日俱增,我们学会评价自己的心理自我、体验心理自我如初恋与失恋的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等。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的社会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占据重要位置,与此相应的责任感、义务感、角色感都在增长着。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青年男女常用“我已经长大了”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自我,期望社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认可。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是密切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它们都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但由于比例和搭配的不同,构成了个体对个体自我意识之间的差异。也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独特的看法和体验。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矗婴儿必须首先在自己和客体间作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做出区分形成自我意识。但在五个月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了。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总之,自我意识发生、发展与生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离开了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就不可能发生、发展。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心理学家库利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米德指出,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他对社会互动中自我意识产生的机制和过程作了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步形成的。
 
(三)影响自我意识的社会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等。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的转变包括:从依靠别人的评价转向独立评价;从评价别人转向自我评价;从具体行动的评价转向运用个性品质评价,从单纯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转向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
 
(一) 他人的反馈
 
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当我们被老师告诫要更加大胆一些,更加主动,更加勤奋一些时,我们便会从反馈中得知:自己有些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从而确定自己是这样的人。激励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否定性评价过多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是由马丁·西格曼(Martin ?Selgiman)研究提出的,它是指对环境失去控制的一种信念,当一个人拥有这种信念时,他感到不能从环境中逃脱出来,便会放弃了脱离环境的努力。如有的大学生会说:“无论我如何努力,我也不会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事实上,“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意识障碍,它抑制了人改造与影响环境的能力,强化了顺从甚至屈从并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习得性无助”是后天形成的,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时,环境适应中的自我意识显示出巨大的张力,很多在中学时代有着骄人成绩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认同了自己的平凡并不尝试改变时,就极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二) 反射性评价
 
在生活中,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有时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明确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与反应中来了解自己。符号互动学者库利提出“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我们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称之为反射性评价。
 
当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往中感知到的“自我”,可得到一些反射性评价。如一个大学生在给我的信中提到:“我感到非常孤独,宿舍的同学不喜欢我,常常是当我在宿舍外面听着里面在热烈地谈论一个问题而我进入宿舍时,谈话经常就中断了,大家的表情也显示出冷淡与不在乎,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使我非常痛苦。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中,我的家境略好些,可这不是我的过错,我一直主动地想与同学相处好,甚至做了一系列努力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中学以前,我一直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我现在变得沉默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做。”反射性评价对自我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贝姆(D.Bem)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认为: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如当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内部线索了解自己,如想法、情绪来了解自己,而且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
 
个体的行为既具有外显性更有内倾性,因而依据自己行为的判断为自我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社会比较
 
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理论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他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生活态度等都在形成之中,社会比较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当然,自我比较并不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自我比较又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当个体的目的与动机不同时,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也不相同。例如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动机促使学生与那些不如自己走运、成功和幸福的人相比;而自我成功动机强的人更倾向于向上比较,向着那些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比较,促使自己更加成功。
 
第二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一、大学生为什么关注自我?
 
成年时期自我的形成,是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最终完成的,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自小积累的经验、对他人的态度及来自他人的评价,独立的意识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与身份等。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在青年期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如性的成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使他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现、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方式。
 
个体在青年期逐渐累积的生活经验也直接影响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自我的形成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影响力更为巨大,随着经验的扩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己对这些经验的再评价,个体可以修正自我意识。
 
对处于青年期的个体而言,来自他人的评价直接对自我意识的修正、自我的形成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自我意识尚未确定的青年,往往对他人的评价更为敏感,他们往往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认识并确认自我的存在价值。
 
大学时代正处于青年中期,或者说处于大学时代的青年正处于“延缓偿付期”,在初中、高中阶段,个体常常被紧张的学习、考试所追逐,没有什么时间考虑自己的人生,只有进入大学,才能真正专心地考虑自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这一课题。这是因为,
 
1、这个时期的自我被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它包含着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疾风怒潮期到“相对平稳”,二是边缘人地位,三是人格的再形成,四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2、这个时期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友情与孤独、性意识的发展及恋爱结婚,对父母的矛盾情感。
 
3、这个时期心理的两极性。一是意志与行动的两极性,二是人际关系的两极性;三是日记中表现的两极性;四是闭锁性与开放性。
 
总体而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可以归为以下三点:一是由于身体成熟,他们开始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二是由于人际关系的扩大,他们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素质、天赋等问题进行关心;三是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以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便造成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与同龄群体相比,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间上的“延缓偿付期”
 
大学并非人生必经时期,对大学生而言,思想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社会性成熟的滞后的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到了应该是自立的、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但校园相对单纯的学习生活又使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时间上向后延续。这种社会责任的向后延续使学生们处于“准成人”状态。这样也为大学生广泛深入细致地思考自我提供了时间的现实可能性。值得重视的是:大学生现实的责任感的后移并非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特别是对于贫困学生。很多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每当自己坐在教室里读书时,常常不自觉地想到白发父母,本应当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忧解难,却还要花父母的血汗钱,想来觉得非常难过,感到很不忍心。一种负罪感悄悄地袭上心头”。
 
(二)空间上的“自主性”
 
象牙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更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等自由的学习与交流空间。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更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但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包容,在这种互动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心灵的沟通与碰撞中建立与尝试新的自我;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多种价值体系、多种文化的冲撞面前,原来建立的价值体系、自我观念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甚至会使大学生怀疑自己。特别是大学新生,从原来的环境中进入新的环境中,原有的自我价值体系在重建中需要较高的反思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我是优秀的”可能被期末考试的“红灯”击落得一无是处。这时,调整与反思自我便显得非常重要。
 
(三) 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性”。
 
大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自我的发展并非平稳如河川。大学生的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性,特别是大学高年级学生,一直处于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随后到来的人才市场职业选择常常使他们长期建立的“高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变得摇摇欲坠。一位毕业生说道:“长期以来,一直心存优越感,尽管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冷遇还是受不了。”高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不平衡,生理、心理与社会自我发展的不平衡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在形成与健全之中,对自我的认识易受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概念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大一新生到毕业生的自我概念并不一致,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在不断的变化与调整及社会的需求中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三是经历高考,大学生真正开始痛苦的“心理断乳”,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必然带来发展着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不平衡。
 
三、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初步形成并定型的时期,成年期是人格成熟时期。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期间经历了分化——矛盾——整合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自我意识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
 
自我有主观我与客观我之分,英语中的I与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前者是主观我,用来表示我是什么,我做什么;后者作宾语使用,表示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主观我是一个人对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是自我中积极主动的一面。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个人对客体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一,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标志。但是,由于自我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观我与客观我并不总是存在着统一。
 
大学生的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相对突出。作为同龄人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我有较高的积极评价,但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园浓郁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中生存成长,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切肤的实际与客观的目光。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当今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的评价及“本科生不专,硕士不研,博士不博”的看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更趋客观。大学生回归本位,身上光环的消失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主观性较强。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心中承载着无数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一把登天的天梯,他们有抱负、有追求、有理想,成就动机强烈,特别是当市场经济将人们的成就意识凸现时,很多大学生心中涌动着比尔·盖茨般成功的梦想,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我”,也对大学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但当他们一脚踏入大学时,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生出现了“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方位。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是: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有一定距离是正常的,它可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向着梦中的方向飞奔;二是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时,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平庸无为,变得无所事事,变得没有动力。
 
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冲突,积极的自我调适便非常必要。这时,大学生要重新调整和评估自己的理想,直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为止。
 
3、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应当指出的是,独立并非意味着独来独来,独立并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并非不需要依赖别人,而在于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使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也有依靠别人的需要。不同的是,独立的人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或解决自我的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帮助或依赖于别人;独立的人能够权衡利弊、审时度势,能够勇敢做出决定并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过分的依附使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及“凡事都要靠自己”,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时又会出现不知如何寻求帮助的情况。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
 
4、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
 
没有哪个时期比青少年时期更加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着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思想。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5、自负与自卑的冲突
 
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可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出现自信的偏差:自卑或自负。自负是一种过度的自信,拥有这种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以为自己存在着缺乏、不足与失误,因而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缺乏独立主见。自负与自卑总是紧密相联的,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也是极度自卑的人。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特别是当小小的成就来到身边时,很容易表现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相当自负,好象世界尽在手中的控制感。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6、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
 
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常常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他们总是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来摆脱这种不安与痛苦。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在自我意识的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极易寻求新的支点,寻找自我意识的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由于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大学生逐渐在多向度中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向理想自我靠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从多维度观察的自我同一性越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越好,人格越完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个人人生志向、职业目标的不同,他们的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与类型也不同。从自我意识的性质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结果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积极自我的建立: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即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这种积极自我的特点是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调整之后,大学生逐渐成长,使自己的理想我与现实我趋于统一,主观我与他观我趋于一致,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客观、理性。积极的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劣势,他能够分析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哪些是属于无法企及的,从而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向着理想自我迈进。
 
2、消极自我的建立:自我否定
 
消极的自我意识分为两个方面:自我贬损型与自我夸大型。自我贬损型的人由于总在积累失败与挫折的经历,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较低,并时常伴有没有价值感、自我排斥、自我否定。他们不但不接纳自己,甚至自我拒绝、自我放弃,表现为没有朝气、随波逐流、缺少激情,生活没有目标,其结果则更加自卑,从而失去进取的动力。自我夸大型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非常高,往往脱离客观实际,常常以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虚荣心强,心理防御意识强。其行为结果要么表现为缺乏理智,情绪冲动,忘记现实自我而沉浸于虚无缥缈的自我设计中;要么自吹自擂、自我陶醉,却不去为实现自我做出努力。自我贬损型与自我夸大型的共同特点是对自我评估不正确、理想自我不健全,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手段,形成后的自我虚弱而不完整,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整合。虽然,大学生中这种类型的人较少,但严重者可能用违反社会首先规范或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谋求自我意识的整合。
 
3、自我冲突
 
自我冲突是难以达到整合的自我意识,它表现为自我评价始终在真实自我上下徘徊,自我认知或高或低,自我体验或好或坏,自我控制时强时弱,心理发展极不平衡,有时显得自信而成熟;有时又表现出自卑而不成熟,让人无法评估。自我冲突的人表现为两种类型:自我矛盾型与自我萎缩型。自我矛盾型的大学生,内心冲突激烈,持续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不稳定,新的自我无法整合。例如,有的大学生可能既是一个自信的人,也可能是一个自卑的人;既是一个诚实的人,也可能是一个骗子;既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也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自我萎缩型的大学生缺乏理想自我,但又对现实自我深感不满,他们消极放任、自怨自哀,甚至麻木、自卑,以至于越来越消沉、对自己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以导致精神分裂症或绝望轻生。因此,自我冲突的大学生要逐渐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客观看待成功与挫折,这样才能使自我意识在良性轨道上循环。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关于青年时期自我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最著名的理论为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连续的能力。大学生由于身心两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我,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寻求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的必然历程,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理想信念的树立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大学生不能确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表示怀疑,极易造成生活没有重心、摇摆不定。
 
一、艾里克森人生八阶段学说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他率先提出“人生历程八阶段”理论,并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称之为“心理社会危机”。艾氏认为,每个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1、婴儿时期:信任——不信任(0~1岁)这是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阶段。所谓信任,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2、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3、幼儿期:首创——内疚(4~5岁)。这是获得主动感受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4、儿童期:勤奋——自卑(6~11岁)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5、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心理社会同一感。
 
6、成人前期:亲近——孤独(18~25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成人中期:创造——停滞(25~60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8、成人后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岁以上)。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表2-2 艾里克森的人生阶段
 
期别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婴儿期 0~1岁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trust vs. mistrust)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婴儿后期 2~3岁 活泼自主←→羞愧怀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
 
幼儿期 4~5岁 自信←→退缩内疚(initiative vs. guilt)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儿童期 6~11岁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青年期 12~18岁 自我统合←→角色混乱(identity vs. confusion)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
 
成人前期 18~25岁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intimacy vs. isolation)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成人中期 26~60岁 精力充沛←→颓废迟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热爱家庭,栽培后进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成人后期 60岁以上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integrity vs. despair)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年大学生存在六个方面的自我认同问题:一是我现在想要什么?二是我有何身体特征?三是父母如何期望我?四是以往成败经验如何?五是现在有何问题?六是希望将来如何?这六个方面问题回答归为“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如果完成得较好,大学生就能够适应与化解危机,达到自我同一性;否则,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个人方向迷失,与自己的角色不相适应,最后出现退缩、自卑等不良人格特征。
 
一是前瞻性的时间观与混淆的时间观。大学生对时间的认同是自我认同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时间的改变的不可挽回,他们必须与时俱进;有的为了避开成长的压力,希望时间过去,面临的困境也随之而去;有的希望时间停滞不前,依旧沉浸在少年时代中,不去主动承担责任,拒绝成长,造成不成熟的自我认同。
 
二是自我肯定或自我怀疑。大学生从多维度看待自己,如对自己的天赋、智力、身体、心理与发展的认知,对成功与挫折的认知,都在很大程度上确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的大学生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外表的看法,有的则对一切抱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个自我认同的人能够有效地统合自我与他人的信息,达到自我同一性。
 
三是预期职业成就与无所事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预期是学业的重要归宿,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确立与肯定自己的能力,对大学生重要的是坚持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确定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许多有才能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毅力而无所建树;也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
 
四是性别角色认同与两性混淆。大学生应当对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及其责任有所认同,接受自己完全是个男性或女性而有适当的性别表现。另外,与同性或异性相处都感到自在,否则易陷入两性危机中。
 
五是服从与领导的认同。大学生既要发展自己作为团体领导者的能力,又要学会与适应作为团体成员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当作为领导时,能够适当地运用权力;而当作为成员时,不盲目服从而又能归属于团队。
 
六是价值观形成。大学生真正开始选择人生,思考人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及生活理念,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是自我同一性的最高境界,也是自我同一性最为重要的任务。
 
三、大学生的发展任务
 
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青年时期的发展课题颇受学者的关注。哈维格斯特(1952)将青年期的发展课题列为十项:
 
(一)青年期的同龄集团
 
1. 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的交际方式;
 
2. 学习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和角色;
 
(二)独立性的发展
 
3. 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
 
4. 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
 
5. 具有经济上的自立自信;
 
6. 选择职业及其准备;
 
7. 作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
 
8. 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态度;
 
(三)人生观发展
 
9. 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动;
 
10.学习作为行动指针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
 
美国生涯辅导学者G.Egan认为,成人期十大发展任务是
 
1)变得更具备能力;
 
2)达到自主;
 
3)发展并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4)形成自我认定;
 
5)将“性”纳入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6)结交朋友并发展亲密关系;
 
7)爱与许诺;
 
8)从事初步的工作与生涯选择;
 
9)成为好公民;
 
10)学习并善用休闲时间。
 
结合我国的情况,我们认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 对身体的发育,特别是因性成熟引起的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
 
2. 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3. 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并走向独立;
 
4. 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
 
5. 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完善自己;
 
6. 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8. 选择职业及工作适应;
 
9. 完成学业并选择适当的职业;
 
10. 成熟感的获得及自我实现。
 
第四节 自我意识的完善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始终昭示着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自我意识的完善也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正如雕琢一件工艺品一样,真正的匠人为了心中的追求,终生不悔。
 
一、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优化中发挥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人类自身内在的一种成功机制,在人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全的自我意识有如下标准:
 
(一)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自我发展。
 
(二)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的人。
 
(三)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的、独立的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的人。
 
(四)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的人,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娶永无止境。
 
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矗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例:这是一位大二学生的自我描述:
 
我是一个内向、坚强、上进、自信、有理想、懂事、好学、乐于助人、嫉恶如仇、争强好胜、渴望成功与优秀、有一点自私、妒忌心强、自制力弱、说些小谎的大学男生。
 
在父母眼中:我是一个懂事、有些害羞、不用父母操心、上进的、不乱花钱、有些懒惰的大男孩;
 
在兄弟姐妹眼中(只有一个妹妹):我是妹妹心中可以依靠与信赖的大哥,是一个诚实守信、爱护妹妹的好哥哥;
 
在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大方、乐于助人、受人尊敬、好人缘、有些懒散、追求自由的人;
 
在老师眼中:我是一个默默无闻、成绩优秀、自律、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恋人眼中:我是一个懂得爱、有责任感、守时守信、有幽默感、坚强的好男人。
 
这是一个学生的自我描述,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当自己将这些描述清晰地整理出来时,你可以与你的同学与家人、朋友、恋人沟通,听取他们对你自己评价的认同度,这也是自我过滤的过程。先将自己的优点列出,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再写出自己的弱点,请大家帮助分析,这些澄清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4、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案例:成长的烦恼:到底是谁打碎了我的梦想?
 
我是一个来自于教师家庭的孩子,父母视我为“掌中宝”,在父母关爱的目光中成长,我的心是自由而轻松的,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就读的经历使我坚信我是属于全国一流大学的。然而,由于高考的失误,虽然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大学读书,却不是我梦想中的学校。在接到通知的一刻,我哭得天昏地暗,第一次遭此重创我几乎站不起来,我怕听到中学同学到名牌大学读书的消息,我担心自己的失败成为同学的笑料。当九月明媚的阳光照在开心的大学新生脸上时,我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反正想既来之则安之,而心中的结并没有解开。由于盲目的自信,确信高考成绩超出其他同学八十分,完全有能力胜任大学的学习,学习没有了动力,生活没有了目标,正如大海上漂浮的小舟,完全失却了原来的方向,在茫然徘徊中迎来了期末考试,我意外地收获了不及格的结果,我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于我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归咎于命运的不公平。第二学期,百无聊赖的我又在网上找到了久违的自信与上进心,我那棵曾经不服输的心复苏了,但这次不是为学习而是为网络,我彻夜上网聊天打游戏,在游戏中体现虚拟世界的成功。可想而知,第二学期五门功课同时亮起了红灯,学位没有了,不用说梦想中的名牌大学,连大学生的资格已将丢失,谁把我的青春弄丢了?正在此时,学校发出了回家的指令。我真的非常懊悔,第一次我深深自责,作为我们家庭的第一位大学生我辜负了家长厚重的期望,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我对不起培养我的老师,更重要的是我有负于自己的年华,此刻,我才发现大学的灯光是那么明亮,校园是那么美丽,而大学生活是如此让人难以割舍……
 
这是一位即将告别学校生活的大学生的内心独白,个体的人生不可复制,而自我发展的不可逆转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在认真审视自我,并为自我发展留下空间,因为青春属于人只有一次,而大学对年轻学子也只有一次,珍视自我,开掘心灵的宝库尤为重要。
 
三、WAI技法
 
WAI技法(WAI technique)是指“我是谁?”(英文“who am I ”,简称WAI)这样的问题自问自答,因其形式上是自由书写20种回答,故也被称为二十句测验(Twenty Statements Test)。WAI法始于50年代(Kuhn & McPartland,1954),以“我”字开头的20空行,并印有1至20的番号。要求被试针对“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用20种相异的回答,说明头脑中浮现的关于自己的想法。
 
黄希庭曾对76名大学生(其中男42名,女34名)做了有关WAI的试验 。其具体实施程序如下:1)WAI测试。向被试团体或个别发放WAI问卷,要求被试按指导语的说明完成。被试用时约18分钟。2)WAI反应的分类。将被试的20种回答一一种制成卡片。在WAI测试约一周后,要求被试对其“涉及你好些方面”的20张卡片自然地进行分类,并说明“不要全部归为一组,也不要一一分散分组”。被试用时约10分钟。3)WAI反应的重要性排序。分类约一个月后(较长的间隔以消除分类的影响),再行返回卡片,要求被试先分为重要的与不重要的两类各10张,再对重要的10张按相对重要性排序。被试用时约15分钟。表3-3显示了该被试的排序结果。
 
表3-3 大学生的回答与分类与重要性排序结果
 
——————第1组 —————— ——————第3组——————
 
1 我是个大学生。 4 我奉行学就学得认真、玩就玩个痛快的主张。
 
2 我是一个还未独立的人。 8 我喜欢大有规范、小有灵活的生活节奏。
 
# 我是个女孩。 # 我无法理解不叠被、不喜欢整齐的女孩。
 
# 我是爸爸妈妈的包袱。 ——————第4组——————
 
# 我是爸爸妈妈的希望。 6 我是个性格开朗但脾气古怪的人。
 
——————第2组—————— # 我是个喜欢无缘无故发火的人。
 
7 我愿意和别人交朋友。 # 我喜欢自主行来。
 
9 我爱看杂文及有哲理性的文章。 # 我喜欢在思想上依赖别人,但行动不愿受人支配。
 
10我喜欢实践工作,不喜欢理论。 # 我顾虑太多,有时做事自己都不理解。
 
#我喜欢玩。 ——————第5组——————
 
#我不喜欢抒情散文。 3 我希望丰富自己的知识。
 
——————第6组——————
 
5我是个凭良心做事的人。
 
#被先行列为不重要的回答。
 
黄希庭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全部76名被试共得1767个分析单元,每个平均反应23.25个。由表3-4可见,全部反应可分为社会认同、个人属性和我他关系三大类,属下可得41小类,另有少量反应无法登录。从各类反应所占比例看,在被试的自我意识成分中主要是个人属性,其中又以偏好、性格、情绪和愿望等项为最;我他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且主要反映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上;至于社会认同则所占比例甚低,只是自我意识中较为少数的非重要部分。反映出被试是以看重个人内在特质和独特性来界定自己的。
 
反应类别 典型例句 反应次数
 
N %
 
社会认同
 
自我参照
 
学校(专业)
 
年龄
 
性别
 
籍贯(国籍)
 
种族(民族)
 
我就是我;我叫×××我是个大学生;
 
我是学物理学的
 
我今年20出头
 
我是个女孩;我是个男人
 
我出生在吉林;我是中国人
 
我是有灵有肉的人;我是少数民族 102 5.77
 
15 0.85
 
36 2.04
 
5 2.83
 
16 0.91
 
17 0.96
 
13 0.74
 
个人属性
 
经历(背景)
 
容貌(身份)
 
健康
 
偏好
 
道德
 
情绪
 
性格
 
能力
 
习惯
 
自制性
 
自主(依赖)性
 
现实(幻想)性
 
成熟(幼稚)
 
单纯(世故)
 
自信(自卑)心
 
自尊(好胜)心
 
优缺点
 
愿望(志向)
 
(价值)观念
 
心理痼疾
 
自我认知
 
自我封闭(开放)
 
自我矛盾(困惑)
 
我补习过才考上大学;我出生贫寒
 
我相貌平平;我身材适中
 
我身体健康
 
我对书法有兴趣;我喜欢体育运动
 
我很善良
 
我心情愉快
 
我是个不喜欢表现自己的人
 
我动手操作能力强
 
我习惯早睡早起
 
我能控制自己;我缺乏恒心
 
我有主见;我思想上依赖别人
 
我考虑问题很实在;我好幻想
 
我还不成熟,行为幼稚可笑
 
我遇事不多,很单纯
 
我对自己有信心;我很自卑
 
我自尊心强,不堪失败
 
我的优点是建立在众多缺点的基础上的
 
我希望丰富自己的知识
 
我越来越相信那些所谓的迷信
 
我是有心理障碍的人
 
我不了解自己
 
我很封闭自己;我的一切都写在脸上
 
我是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 1196 67.69
 
33 1.87
 
17 0.96
 
7 0.40
 
204 11.54
 
76 4.30
 
125 7.07
 
149 8.43
 
43 2.43
 
21 1.19
 
73 4.13
 
55 3.11
 
33 1.87
 
10 0.57
 
14 0.79
 
40 2.26
 
34 1.92
 
16 0.91
 
107 6.06
 
55 3.11
 
11 0.62
 
30 1.70
 
12 0.68
 
31 1.75
 
我他关系
 
与社会
 
与家庭(父母)
 
与班级(同学)
 
与朋友
 
与异性
 
与教师
 
与不特定人
 
与学业
 
与人生(生活)
 
与金钱
 
与时间
 
镜像自我
 
我对社会缺乏心理准备
 
我很爱我的家人;我是爸爸妈妈的希望
 
我不喜欢我们班上的某些人
 
我有很多朋友
 
我不和女生(异性)开玩笑
 
我是最易被老师记住的人
 
我是一个想受人重视的人
 
我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我喜欢大有规范、小有灵活的生活节奏
 
我花钱很节俭
 
我需要时间
 
我是个无名小辈 452 25.58
 
14 0.79
 
41 2.32
 
19 1.08
 
40 2.26
 
43 2.43
 
2 0.11
 
161 9.11
 
55 3.11
 
34 1.92
 
4 0.23
 
18 1.02
 
21 1.19
 
无法登录之反应 我是能拯救自己的人;我的出身是注定的 17 0.96
 
---------------------------------------------
 
思考题
 
1. 多向度描述你自己。可以从学业自我、人际自我;也可以从理想我与现实我。
 
2. 用20个形容词描述你自己。
 
3. 麦克阿瑟的故事:
 
在西点军校考试的前夜,麦克阿瑟感到非常焦虑,这时他母亲走过来对他说:“我的儿子,你必须相信你自己;否则没有人相信你;只要你抛弃了内心的怯懦,你一定能赢;尽管你没有把握成为第一,你必须做最好的自己。”当西点军校的考试成绩公布时,麦克阿瑟名列第一,后来,凭着自信,他成为美国著名的将军。
 
想想你自己,再想想如何提高自我意识。
 
附一:
 
自我和谐量表(SCCS)
 
下面是一些个人对自己看法的陈述,填答时,请您看清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圈选一个数字(1代表该句话完全不符合您的情况,2代表比较不符合您的情况,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您的情况,5代表完全符合您的情况)以代表该句话与您现在对自己的看法相符合的程度,每个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有其独特性,因此答案是没有对错的,您只要如实回答就行了。
 
完全不符合1 比较不符合2 不确定3 比较符合4 完全符合5
 
1. 我周围的人往往觉得我对自己的看法有些矛盾
 
2. 有时我会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表现不满意
 
3. 每当遇到困难,我总是首先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
 
4. 我很难恰当表达我对别人的情感反应
 
5. 我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我并不要求别人也与我一样
 
6. 我一旦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就不会再改变
 
7. 我经常对自己的行为不满意
 
8. 尽管有使得做一些不愿意的事,但我基本上是按自己意愿办事的
 
9. 一件是好事好,不好是不好,没有什么可含糊的
 
10. 如果我在某件事上不顺利,我就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11. 我至少有几个知心朋友
 
12. 我觉得我所做得很多事情都是不该做的
 
13. 不论别人怎么说,我的观点决不改变
 
14. 别人常常会误解我对他们的好意
 
15. 很多情况下我不得不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16. 我朋友中有些是与我截然不同的人,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关系
 
17. 与朋友交往过多容易暴露自己的隐私
 
18. 我很了解自己对周围人的情感
 
19. 我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与我的要求相距太远
 
20. 我很少去想自己所作的事是否应该
 
21. 我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自己解决
 
22. 我很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23. 我很能自如的表达我所要表达的意思
 
24. 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我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观点
 
25. 我很少考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6. 把心里话告诉别人不仅得不到帮助,还可能招致麻烦
 
27. 在遇到问题时,我总觉得别人都离我很远
 
28. 我觉得很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29. 我很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引起别人的误解
 
30. 如果我发现自己某些方面表现不佳,总希望尽快弥补
 
31. 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很难与他们沟通
 
32. 我认为能力再强的人也可能遇上难题
 
33. 我经常感到自己是孤独无援的
 
34. 一旦遇到麻烦,无论怎样做的都无济于事
 
35. 我总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感受
 
评分说明
 
各分量表的得分为其包含的项目分直接相加,三个分量标包含的项目为:
 
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1,4,7,10,12,14,15,17,19,21,23,27,28,29,31,33
 
2.自我的灵活性:
 
2,3,5,8,11,16,18,22,24,30,32,35
 
3.自我的刻板性:
 
6,9,13,20,25,26,34
 
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它两个分数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度越低。在大学生中,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为中间组,103以上为高分组。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自我的灵活性 自我的刻板性 总 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介绍-段鑫星、赵玲
 
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章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四章
 
大学生健康的爱情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五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六章
 
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七章
 
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八章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九章
 
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十章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7537.html
Tags: 大学生 发展 完善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